- 葛文帅;何筠;
基于马克思自然观视角与企业家绿色发展精神的契合点,探索马克思自然观对于企业家绿色发展精神的指导价值。通过分析我国优秀企业绿色实践的成功案例,探讨马克思自然观在企业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马克思系统自然观、人化自然观以及生态自然观出发,研究企业家绿色发展精神的培育路径,以系统自然观培育企业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化自然观激发企业家的绿色技术创新思维,以生态自然观塑造企业家的生态责任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v.44;No.540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王钰涵;闫春;
逆向混改可以有效激发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活力,对民营企业而言是一种发展机遇。本文利用2008—2022年沪深A股民营企业数据,实证探讨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逆向混改的内在关联。研究表明,拥有政治关联的民营企业更可能实现逆向混改,此结论随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地区官员任期和产业政策支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化表现。机制分析发现,民族主义情感、企业市场地位和网络影响力是其主要的作用渠道。研究建议,一方面,要健全政企互动机制,释放政治关联的战略效能;另一方面,构建公平政策生态,化解非制度化的路径依赖。
2025年08期 v.44;No.540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常婷;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具有较强的“头雁”效应,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4—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非金融企业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及企业高质量发展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可正向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人工智能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可行性路径,人工智能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更偏向于大型企业、成长期企业及东部地区企业。据此,建议加快建设人工智能转型所需的“硬设施”与“软环境”、制定差异化企业发展策略、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2025年08期 v.44;No.540 38-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袁惊柱;
为应对全球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我国亟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问题—路径—政策”分析框架,聚焦能源电力央企进行,研究发现:能源电力央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占优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市场感知能力受限,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知识学习能力偏弱,内部赋权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的沟通协调整合能力不足,整合社会资本和上下游供应商的社会网路能力不强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能源电力央企可加强以上四个方面的能力建设。同时,在政策层面,需要深化产业融合趋势下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监管考核机制改革,完善增强能源电力央企技术策源地战略功能的政策体系,支持能源电力央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机制建设,以整治“内卷式”竞争为抓手打造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
2025年08期 v.44;No.540 49-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干春晖;蔡均;
明确省域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角色,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嵌入亚洲开发银行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2012—2017年省域产业外循环最强供给网络,识别出关键节点,探讨各省份在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地区是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地,与国外有更多的直接最强供给联系;上海和广东是双循环的核心承接点,新疆逐渐成为双循环的枢纽节点;间接最强路径中,上海的产业链下游更多连接了中高技术制造业部门,广东的产业链下游更多连接了低技术制造业部门。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立足各地实际,因地制宜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支持关键部门加快创新,促进产业链协同升级;构建枢纽区域产业链风险防控体系,确保产业链安全稳定。
2025年08期 v.44;No.540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陈莹;林晨;
营商环境是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和发展的关键制度因素。结合NCA和fsQCA方法,基于2019年营商环境数据和2021年专精特新活跃度数据的匹配,选取中国113个城市为样本,从组态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营商环境与专精特新活跃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单个营商环境要素并不构成高专精特新活跃度产生的必要条件;产生高专精特新活跃度的营商环境组态有4类,包括政府和市场双元逻辑助力下依托创新环境的人力资源驱动型、社会逻辑主导下的人力资源驱动型、市场逻辑助力下的创新驱动型和政府逻辑主导市场逻辑助力下的金融驱动型;产生非高专精特新活跃度的营商环境有1类,即仅注重法治环境的优化而忽视对金融服务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据此,提出根据不同制度逻辑构建差异化专精特新培育路径和建立动态适配的营商环境优化机制的政策建议。
2025年08期 v.44;No.540 70-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夏丽萍;张倩;
以2012—2023年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分析样本,量化研讨数字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创新可正向推动共同富裕,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创新对高市场化水平地区、大型及以上城市、东部地区城市共同富裕促进效应更加显著。中介机制检验表明,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数字金融创新作用于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门槛效应检验可知,数字金融创新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以数字金融创新为抓手,促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因地制宜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有效激发数字金融动能;完善就业服务生态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收入水平。
2025年08期 v.44;No.540 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金英;
作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能够突破传统路径依赖,通过产业深度融合、绿色低碳转型等方式重塑社会经济结构,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选取2013年至2023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未包括西藏与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对新质生产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物质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正向调节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赋能作用。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和数字基建水平较高地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效应更明显。据此,提出补齐生产力短板、破除城乡体制机制障碍、完善产业梯度转移格局的建议,旨在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8期 v.44;No.540 91-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熊林波;陈闻君;苏来曼·斯拉木;
数字化和绿色化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宽带中国”战略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改进的耦合协调模型,评估2011—2019年我国269座城市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以下简称数绿协同发展),据此构建双重机器学习模型,识别网络基础设施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网络基础设施显著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该结论在多维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网络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高、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水平高的城市中,其因果效应成立;机制分析显示,网络基础设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和创业水平,间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据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多措并举赋能网络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效应,畅通网络基础设施传导路径以倍增数字化绿色化协同政策效应,因地制宜推进网络基础设施以充分释放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赋能效应。
2025年08期 v.44;No.540 101-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易魁;王薪宇;易伟明;
在企业数字创新变革的广泛影响下,管理者与管理者、管理者与员工不仅表现出“人与人”的交往逻辑,而且呈现出创新引致的“数字共通”关系,就此紧密的媒介交往逐渐促成一种管理增值。基于此,本研究以“飞书管理交流”数字创新应用情境设置实验,通过滚雪球抽样模式邀请了842名管理者,将关于飞书软件管理应用的向上社交、平行社交和向下社交置于同一情境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共通”媒介交往存在的三种情境皆能达成管理增值,但中介作用方面“向下社交感知>平行社交感知>向上社交感知”。本研究融合传播学理论“数字共通”,阐释了企业管理者在媒介交往中的数字创新意义,且提出了数字赋能的媒介增值观,对于管理者与员工看待数字创新,以及二者如何塑造交往关系皆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8期 v.44;No.540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山;原磊;
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基础,也是激活数据要素市场活力与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研究在分析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概念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了数据资源持有权、使用权与产品经营权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数据形态视角出发,可以将数据要素价值实现过程划分为数据资源、数据资产、数据商品与数据资本四个阶段,本文重点探讨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在数据要素价值实现各环节中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据资源阶段,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能够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质量及保护数据安全;数据资产阶段,其有利于完善数据定价体系,激励数据深度挖掘,激发数据市场潜力;数据商品阶段,其能够降低数据交易摩擦,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与创新实践场景应用;数据资本阶段,其有利于拓展数据增值空间,完善数据合规监管及培育数据产业生态。
2025年08期 v.44;No.540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戈丹;余永华;
数智经济作为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正在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链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实证检验-对策建议”的研究框架,综合运用理论演绎与计量模型方法,从多个维度对数智经济驱动城乡融合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夯实数智基础设施底座,优化城乡技术赋能体系;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激活城乡要素对流机制;推动城乡产业数智化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完善数智化治理体系,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2025年08期 v.44;No.540 129-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龙一;
实现高质量就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本文选取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份(未包含港澳台)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耦合协调度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耦合协调度对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耦合协调度越高,对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就越强。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耦合协调度对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比东部和中部地区更强。此外,门槛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在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发挥门槛作用,当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于门槛值时,数字经济和营商环境耦合协调度对就业质量的促进提升作用更强。最后,根据上述结论从构建营商环境和数字经济协调互动机制、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提升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025年08期 v.44;No.540 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