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


专栏: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的认识论构建与创新——基于“三道五治”研究框架

    胡海波;

    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塑造了中国管理实践独特的底层逻辑、过程模式与价值旨趣。中国传统管理哲学是对中国管理学“元”问题的再思考,本文基于“天道-地道一人道”的三道学说,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三组关系入手,审视中文语境下管理的“治理”内涵及其合法性与科学性,根据“修齐治平”“事在人为”与“身企同治”的三大范畴,构建起治身、治缘、治众、治境、治事的应用框架,以推动管理学研究的守正创新。

    2025年06期 v.44;No.538 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构成与研学路径

    贾旭东;

    本文基于知识管理视角将传统文化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认为传统文化的核心知识是隐性知识,而外围知识作为显性知识可分为本体显化知识、工夫显化知识与其他外围知识,其知识体系具有“万法归一,法住法位,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的特点,据此构建了传统文化知识分类模型;本文总结古人在师资甄选、知识传授、记录与共享方面的知识管理策略,指出心性修养工夫即禅修是传统文化核心研究方法,其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标准;本文还比较发现中西方学术在研究目标与知识体系建构、对学者的要求方面存在六大差异,认为研学传承传统文化有“渐修”与“顿修”两条路径,应以“知行并重”的方法和态度平衡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学习,方能真正激活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

    2025年06期 v.44;No.53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中国特色管理学建构的范式革新:从分科之学到分层之学

    贾利军;贺达豪;李琦;王宏;

    西方管理学深陷机械分科范式的危机,其牛顿宇宙观预设的时空绝对性、线性因果律及经济人假设,难以应对有机复杂性挑战。本文论证中国管理学的范式革新价值:以《易经》“道-象-器”框架重构管理知识体系,通过道(本体价值)、象(情境模式)、器(技术工具)的立体互动,构建兼具整体性、动态性与伦理性的认知范式。研究揭示中国智慧的双向阐释学意义,即向下兼容解构西方工具理性的文化局限,向上整合形成跨文明治理的元理论,并提出分层教育模式实现“道-象-器”的知识生产转型。中国管理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学科从“分科科学”向“文明学科”跃迁,通过范式革命破解现代性困境,为全球管理知识体系注入有机整体思维与天人合一伦理,开创多元文明平等对话的新纪元。

    2025年06期 v.44;No.538 2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视域下的企业德治体系建构

    吕力;陆文瑜;

    从企业内部契约不完备性出发,企业管理不能单纯依靠“契约至上”的方式,“德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以“管理教化、中国式管理辩证法、管理道德智慧”为支点,可以建构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其框架包括:以儒家性德为基础的管理教化、以周易卦德为基础的中国式管理辩证法和以道家道德为基础的管理智慧。从中国企业德治体系实践与理论中产生的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以及将上述理念加以整合的企业儒学也为中国哲学自身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方向性启示:工作儒学、财富儒学、创造儒学、责任儒学四者既保持了儒家思想的内在统一性,又锚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为构建新工商文明提供了兼具文化根基与实践效能的中国方案。

    2025年06期 v.44;No.538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基于中国文化的伦理培训对组织和谐的促进作用研究——言教、身教和境教的协同作用

    王磊;晁罡;程雪莲;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中国传统伦理教育的视角,本文通过长期跟踪调查,对一家全方位用儒家文化理念和方法进行管理的传统文化践履型企业开展单案例纵向研究,结果表明:言教、身教和境教是组织伦理培训的三个重要方面,各自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言教、身教和境教共同构成了一个三教合一的系统,即内求、利他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此系统协同发挥影响,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和谐文化。本研究拓展了社会认知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组织伦理培训的解释力,深化了对于企业文化形态和内涵的认识,对于企业如何协同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言教、身教和境教等培训手段,发挥内求、利他等传统伦理价值,构建组织和谐文化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2025年06期 v.44;No.538 52-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企业战略

  • 数据要素如何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公共数据开放的经验证据

    胡海洋;

    公共数据开放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2010—2022年A股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以城市公共数据平台上线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公共数据开放能够通过从外部层面缓解信息摩擦和内部层面提升企业能力双重路径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数据开放的赋能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的制造业企业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程度高、公共数据开放质量较高的城市更为显著。为此,应从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利用的制度化、市场化、普惠化建设,引导企业开发和利用公共数据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开放公共数据要因企制宜、因地制宜三方面入手,更好地释放数据红利。

    2025年06期 v.44;No.538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下载次数:9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合作创新网络与企业创新效率——网络内容与结构视角

    吕建林;胡斌;杨坤;

    嵌入合作创新网络是企业提升创新效率重要渠道。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利用联合授权发明专利构建合作创新网络,以2012—2022年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装备领域企业为样本,从网络内容与结构视角探究其对企业创新效率影响。结果表明:从网络内容来看,伙伴多样性与技术多元化对企业创新效率具有U型影响;从网络结构来看,结构洞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效率关系,中心性正向调节伙伴多样性与创新效率关系且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创新效率关系;相比同区域合作企业来说,合作创新网络结构特征主要影响跨区域合作企业网络内容特征与创新效率。为此,企业应追求具体且明确的合作创新规划,合理规划创新网络结构布局并积极寻求跨区域合作,以此来促进创新效率提升。

    2025年06期 v.44;No.538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高管股权激励及其方式选择对企业ESG绩效的影响——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华玉昆;杨蕾;郭建斌;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背景下,探讨企业高管股权激励对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绩效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优化企业激励机制,还能为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创造和社会责任目标提供重要支持。本文基于2009-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相结合的实证方法,研究了股权激励及其主要方式(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对ESG绩效的影响及其持续性。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显著提升了企业ESG绩效,其中股票期权在短期内促进效果更强,而限制性股票因长期锁定机制表现出更持久的激励作用。本研究为优化企业激励机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其政策含义与实践启示是: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层应推动ESG绩效纳入股权激励考核,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方式,并通过信息透明化提升投资者信心。

    2025年06期 v.44;No.538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8K]
    [下载次数:7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管理纵横

  • 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泡沫之谜:基于投资者情绪视角的解释

    李灵璐;邢周凌;王一鸣;

    我国股市自开市以来,产生了几次巨大的价格泡沫,传统上以数学为中心的理论无法解释金融泡沫的成因。本文从心理动力学角度,通过分析新闻报道和文章,探讨投资者在股价波动期间心理状态对股价的影响。构建一个五阶段泡沫市场动态的情绪驱动路径依赖模型,用以阐释股票市场价格泡沫的成因。并通过对中国2005—2008年和2014—2016年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股市泡沫的实证分析,验证该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与理论预期相符,揭示了投资者在不同市场阶段所经历的强烈情绪对股市价格泡沫形成的影响路径。研究强调理解投资者的无意识幻想和市场心理动力学在解释市场破坏性事件中的重要性,建议应强化投资者教育体系建设、全方位优化市场监管机制、完善政策干预策略以维护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2025年06期 v.44;No.538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1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合规不起诉政策对企业ESG表现影响研究

    陈伟林;黄和亮;

    涉案企业合规整改是现代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刑事司法改革和刑事司法理念、政策、制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产物。本文以2014—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企业涉案合规整改不起诉政策对其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涉案企业合规整改不起诉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ESG表现,具有“饰窗效应”与“同群效应”,并且社会资本与高管薪酬是该政策的“能力中介”与“动机中介”,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涉案企业合规整改不起诉政策对上市公司ESG具体表现存在异质性,经济性政策短期效应强于战略性长期效应。本文启示:推进涉案企业司法诉讼体系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完善以声誉体系为基础的制度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多方联动整改机制,释放政策长期效应。

    2025年06期 v.44;No.538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1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行业探讨

  • 持股中外合资项目如何影响关键设备进口?——兼议破解关键设备“卡脖子”问题的市场机制

    杨志浩;商辉;

    项目投资是控制外部资源常用的市场化手段。本文通过考察国内企业持股中外合资项目对关键设备进口的影响,探讨破解关键设备“卡脖子”问题的市场机制。研究表明:国内企业持股中外合资项目显著扩大了关键设备进口规模,主要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培育企业竞争力发挥机制作用。政府应积极探索中外企业联合协作机制,注重提升国内市场信息传递效率,大力优化国内企业投资结构,进而建立起依托投资合作规避外部关键设备“卡脖子”问题的市场机制。

    2025年06期 v.44;No.538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朱小艳;

    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制造业变革的核心动能,其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实践路径需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发现,既有研究虽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技术革新属性与制造业升级的关联,但在理论框架构建和实践路径探索方面缺乏系统性。本研究从社会、要素、技术和产业四维逻辑切入,阐明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指出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政府政策支持效果欠佳、基础要素支撑能力不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产业结构存在转型短板等多重因素影响,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基础建设、夯实技术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025年06期 v.44;No.538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数字经济

  • 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

    杨婧;

    有效的数字金融服务可以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变,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2011—202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数字金融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金融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有利于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机制检验发现,技术创新在数字金融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扩展性检验发现,数字金融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与中小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针对于此,提出加快数字金融建设、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实施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06期 v.44;No.538 14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6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数字化转型对传媒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刘韵扬;陈黎明;

    数字经济背景下传媒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其未来发展方向。传媒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有何影响?本文以29个传媒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短期和长期方面选取财务、市场、内部管理等数据指标,建立模型量化数字化转型对传媒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对传媒企业是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企业的战略性数字化水平和实质性数字化水平对提高盈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有所不同,企业需要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传媒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挑战,提出重视差异化发展战略、优化企业主体、升级风险防控体系等策略,旨在促进传媒企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06期 v.44;No.538 15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0K]
    [下载次数: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2025年本刊重点选题

    <正>1.“十五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2.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3.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构建、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路径研究4.数据要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机制研究5.实数融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研究6.人工智能时代的组织变革与管理创新研究7.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研究

    2025年06期 v.44;No.53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