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


特稿

  • 数字平台企业治理的演化博弈——基于政府与企业行为的社会福利分析

    樊慧玲;

    平台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快速发展并形成新型商业模式。但是,当前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异化行为凸显,平台企业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构建以政府和平台企业为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模型推导和数值仿真探究二者稳定策略选择。研究结果表明:政府部门通过提高监管强度和处罚力度能够有效遏制平台企业的消极自我监管行为,同时平台企业不同策略下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监管成本会影响政府部门的稳定策略;不同市场地位和用户规模的平台企业的策略选择由于受用户对平台企业形象敏感度的影响而存在差异;平台企业形象、用户对平台企业形象敏感度、数量效应、消极自我监管下的额外收益都会影响平台企业稳定策略。基于此,本文建议从搭建政企间的合作平台、构建全链条干预机制、实施差异化的政府规制工具组合等方面加强平台企业治理。

    2025年10期 v.44;No.542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企业战略

  • 破局与新生:环境规制与供应链绿色创新水平

    郭雪萌;朱静;

    在国家深入推进“双碳”战略与强化环境规制的背景下,环境治理的重心正由单一企业管理转向供应链全链条治理。本文以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探究环境规制与供应链绿色创新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促进供应链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且客户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以及吸引分析师关注度在两者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前者体现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技术扩散功能,后者反映资本市场信息重构的治理效能;环境规制在客户企业与供应商企业地理距离越大、客户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较低、客户企业为非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客户集中度情况下,促进供应链绿色创新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促进供应链绿色创新水平提高后有助于提升供应链上游的经营绩效。据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多主体联动合力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政府可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核心企业承担绿色创新责任;供应链企业宜加强供应链合作与技术共享;市场层面则可利用市场机制提升供应链绿色创新能力,促进绿色转型与标准推广。

    2025年10期 v.44;No.54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绿色信息呈现顺序与企业估值——来自社会责任报告的证据

    刘玮;李德先;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推广,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逐渐成为评估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基于心理学顺序效应理论,本文以2015—202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绿色信息前置对企业估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信息前置会提高企业估值。机制检验发现:绿色信息前置通过引入耐心资本进而提高企业估值。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企业以及高污染企业中,绿色信息前置对企业估值的提升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以绿色信息前置构建的若干对冲组合均获得显著的超额回报。因此,监管机构应明确绿色信息披露顺序标准,鼓励企业前置绿色信息以吸引耐心资本,推动资本市场与环境责任协同发展。

    2025年10期 v.44;No.542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保持中庸抑或追求卓越:企业ESG表现的同群效应——基于“政府-市场-社会”三重视角的分析

    王惠;

    如何理解中国上市公司践行ESG理念的群体逻辑是关乎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样本,本文实证检验企业ESG表现同群效应的存在性、存在机制及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中国企业ESG表现存在同群效应,由制度同构、市场竞争和社会学习三种机制产生;同群企业间ESG表现互动更多体现为保持中庸式的模仿跟随,但缺乏追求卓越式的主动承担;同群效应在管理层能力较弱、投资者和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明显,ESG表现的同群效应能发挥“短期价值效应”,却未发挥“长期价值效应”和“信息效应”。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ESG实践中的“政府-市场-社会”三维驱动体系,构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协同机制,释放ESG理念的战略先行优势,提高上市公司ESG表现的内在驱动力。

    2025年10期 v.44;No.542 3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管理纵横

  • 政策汇智赋能企业发展:人才政策支持如何推动企业韧性?

    王建植;朱金鹤;王雅莉;

    人才政策支持是提升企业韧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本文以2008—2022年中国沪深京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系统考察了人才政策支持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研究发现,人才政策支持显著增强了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适应与恢复能力,其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商业信用和市场适应性发挥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该政策支持效果受企业管理者短视程度、产业集中度和宏观市场效率影响较大。基于此,建议通过建立评估与激励机制强化政策执行、优化创新环境增强企业内生动能、实施差异化人才政策以契合多样化发展需求,全面释放人才政策效能,提升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2025年10期 v.44;No.542 4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中价值主张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研究——基于3家本土制造企业的案例分析

    胡查平;杨芳芳;令狐克睿;

    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浪潮下,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借助以服务提供为导向的独特价值主张提升绩效备受关注。本研究选取深圳华为、三一重工、陕鼓集团三家典型本土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编码、深度剖析多源数据,构建“企业独特价值主张-核心竞争力构建-服务化转型绩效”理论模型,揭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核心机制。研究发现:服务导向价值主张是企业与顾客价值沟通的桥梁,其有效性在于精准把握顾客痛点、引发共鸣;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是价值主张落地的保障,需与价值主张契合,保障资源配置与战略协同;市场环境作为外部变量,影响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企业要敏锐感知需求与竞争,灵活调整路径。

    2025年10期 v.44;No.542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耐心资本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孔雯;刘英;

    “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自主可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重要支点。本文基于2013—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系统考察耐心资本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耐心资本可通过降低融资约束和提高抗风险能力有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稳定型股权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关系型债权对“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显著为负;耐心资本的影响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本文认为应引导长期股权资本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审慎推广关系型债权工具、实施差异化资本支持政策。

    2025年10期 v.44;No.542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1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区域经济

  •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及政策建议——基于财政政策视角

    肖凌;平静;章卫东;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促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本文在分析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县域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低成本竞争优势削弱、产业“空心化”以及城乡差距扩大等方面阐述了制约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并从优化财政政策视角提出促进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进一步扩大县级财政可自主支配的财政资金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加大粮食财政补贴和农民工返乡财政补贴等是促进我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2025年10期 v.44;No.542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0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阶段性目标研究

    刘东;汪世琦;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口现代化作为核心支撑要素,其阶段性目标设定与指标体系构建对破解超大规模人口治理难题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立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系统构建涵盖人口规模适配、人口发展普惠、人口素质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口发展与安全统筹协调五大维度的人口现代化评估框架,通过34项量化指标科学规划2035年发展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阶段性目标与操作指南。展望2035年,中国人口现代化将实现三大历史性跨越:完成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战略转型,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优势”的深层跃升,推动从“本土实践”向“全球贡献”的格局拓展。当14亿多人口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持续迸发的创新力、深沉厚重的文明素养深度融入现代化进程,必将开创超越资本逻辑、彰显人民主体性的新型发展道路。这既是中国人口现代化进程的终极归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破解人类共同难题、以东方智慧丰富全球文明形态的创新性实践。

    2025年10期 v.44;No.542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4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协同对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

    郑丽;乔宁宁;朱小能;

    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是推进绿色发展、落实“双碳”目标的核心路径。本文基于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核密度估计与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两者协同及赋能绿色发展的机制。研究发现:全国金融科技与绿色金融的协同度从“勉强协调”提升至“中级协调”,区域协调性增强,两者协同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且存在“路径依赖”特征,即前期的发展基础会强化后续效应。在创新创业水平高、物质资本投入高及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协同促进作用更显著。门槛效应表明:产业结构和绿色技术创新对协同效应分别呈现一阶、二阶门槛特征,跨越特定门槛后,协同对绿色发展的边际贡献加速上升。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构建“技术-资本-人口”三维赋能体系,推动“工业化跃迁与绿色化转型”双轨并行,形成“区域协同+梯度转移”立体网络,并配套“监管沙盒+容错纠错”机制,以保障协同效应的持续释放。

    2025年10期 v.44;No.542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字经济

  • 数字化赋能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创新的机理研究——基于探索性多案例扎根分析

    李华旭;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驱动革命老区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载体。数字化赋能能够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活力转化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本研究基于探索性多案例扎根方法,构建了“技术变迁-能力进化-生态构建”的三阶段的数字化赋能演化模型,结果显示:在初级阶段,基于技术思维,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识别老区环境并有适配性数字化技术供给的作用下,实现技术融合创新和价值融合创新;在发展阶段,基于整合思维,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资源拼凑重组和主体能力提升共振下,实现组织融合创新和渠道融合创新;在成熟阶段,基于共赢思维,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合创新网络和机制形成的基础上,实现跨界融合创新和业态融合创新。基于此,提出加强革命老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体系建设、系统性提高革命老区主体的数字化能力和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创新革命老区农业产业生态的政策建议。

    2025年10期 v.44;No.542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8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政府建设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非对称效应研究

    王格格;刘树林;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卡脖子”难题,对我国科技实现独立自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2—2022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以及基于发明专利价值筛选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数据,使用修正的两段式中介效应方程进行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显著地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替换变量测度方法、变更计量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不变;数字政府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扮演创新生态系统平台架构者、资源调配者、创新环境优化者的角色;当前数字政府建设对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非对称性,对数字型人才不足、非国有属性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的主体仍有一定提升空间。由此,应加快政府数字化建设、推动政府创新角色转变、提升数字型人才培养与数字化基础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创新效应。

    2025年10期 v.44;No.542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2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消费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王文姬;赵点;

    在扩大内需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消费作为新兴消费模式,已然成为释放消费潜力、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驱动供给侧变革、数字素养与消费升级重塑需求结构、平台经济创新商业模式及符号价值强化文化认同,共同构成数字消费增长核心动力。虽然我国数字消费在增长速度、提档升级、场景拓展上表现亮眼,但其发展仍面临技术短板、市场乱象、权益隐忧、数字鸿沟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数字消费增长的实践路径,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2025年10期 v.44;No.542 13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绿色经济

  • 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视角

    郭齐洋;安琪;

    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绿色转型的关键阶段,绿色金融作为连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纽带,对培育和提升新质生产力具有积极意义。基于2012—2023年30个省级(除港澳台地区及西藏地区)面板数据,实证探究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助于强化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证实,技术创新在绿色金融与新质生产力关系中发挥机制作用。进一步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异质性。基于此,提出着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加速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程、制定区域差异化绿色金融发展机制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0期 v.44;No.542 142-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0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双碳”战略下现代服务业绿色转型的理论逻辑与路径创新——基于新质生产力与数据要素的视角

    陶虹佼;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升温,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现代服务业既通过绿色金融、数字平台赋能全社会降碳,自身又依赖高耗能基础设施。破解其“增长”与“降碳”的矛盾,对“双碳”战略落地至关重要。文章构建“数据要素×新质生产力”框架,指出现代服务业既可通过绿色金融、数字平台为工业、交通等部门提供降碳工具,又因数字化基础设施扩张成为新的排放源;制度缺位、技术成本高、协同不足和人才短缺是四大瓶颈。建议完善现代服务业低碳制度激励、激活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引导低碳消费、培育既懂服务业又精通碳管理的复合人才,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绿色转型。

    2025年10期 v.44;No.542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2K]
    [下载次数:9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2026年本刋重点选题

    <正>1.“十五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路径研究2.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3.区域协调发展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4.新质生产力与工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研究5.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6.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效率提升研究7.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与韧性体系建设研究8.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企业绿色创新研究9.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构建与完善路径研究10.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企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11.制度型开放与外贸外资体制改革研究

    2025年10期 v.44;No.542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